长期以来,民资“入铁”被谓之雷声大雨点小。不过,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,以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,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,设立铁路发展基金。还要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。争取“十二五”后两年社会资本投资铁路2000亿元。
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仅有多套措施吸引社会资本,而且还设定了具体的数额。昨日(7月25日),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措施提升了对民资“入铁”的吸引力,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。
早在2004年,国家就提出鼓励非公资本进入铁路领域。2012年,原铁道部又发布《铁道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、深入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14条实施意见。但实施过程效果不佳。
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,民资“入铁”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社会资金没有话语权,加上铁路系统投资大、周期长,统一运量分配、调度指挥和财务清算的特点,都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系统。
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力争“十二五”期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.3万亿元,比原定规划目标的2.8万亿元增加0.5万亿元;“十二五”末,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.3万公里,比原定规划目标12万公里增加0.3万公里。
目前,铁总自身建设任务繁重,筹资压力巨大,这也成为困扰铁路发展的主要问题。
在筹资方面,铁总的资金来源有近八成来自银行贷款和发债,铁总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本息,也使其负债率和债务不断高企。不仅西部铁路缺资金,计划中的多条中东部铁路建设也因资金问题,进度放缓甚至被搁置。结合铁路建设任务和铁总经营状况,铁路投融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。